海洋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。当前,发展海洋产业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。一方面,海洋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。《2024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》发布数据显示,2024年,15个海洋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.5%,明显高于海洋生产总值增速(5.9%)和GDP增速(5%)。另一方面,海洋产业带动力强。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和辐射作用,海洋产业可带动农业、工业、服务业等一系列产业共同发展。此外,科技创新的不断突破催生了海洋新兴业态的持续壮大,加速海洋产业的转型,这将助力我国产业加快向高端化跃升。
国家加强海洋产业发展政策供给。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“深海科技”列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,强调推动包括深海科技在内的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。7月1日,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指出,要做强做优做大海洋产业,推动海上风电规范有序建设,发展现代化远洋捕捞,发展海洋生物医药、生物制品,打造海洋特色文化和旅游目的地,推动海运业高质量发展。7月2日,自然资源部党组召开会议,要求加快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,壮大海洋能、海洋生物医药和等海洋新兴产业,发展蓝色金融等。
地方层面围绕海洋产业谋篇布局。沿海多省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聚焦海洋产业展开部署。其中,在建设“蓝色粮仓”方面,浙江提出发展现代海洋渔业,建设现代海洋牧场。广东提出将布局更多现代化海洋牧场示范项目。福建提出滚动实施300个以上海洋经济重点项目,建好国家水产种质资源场。在做强海洋装备制造方面,山东提出积极发展超大型油船、大中型集装箱船等高技术船舶,推动更多“国字号”装备首制交付。浙江提出培育壮大船舶海工、海洋清洁能源等特色产业。广东提出提升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和海洋船舶工业。
自然资源部数据显示,2025年一季度,我国海洋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.7%,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速0.3个百分点。其中,海洋旅游业快速发展。沿海各地区文旅市场迎来“开门红”,文化引领、科技赋能催生旅游新场景新方式不断涌现,助力海洋旅游市场供需两旺。一季度海洋旅游业实现增加值3842亿元,同比增长7.5%。海洋船舶工业领先全球。一季度,我国新承接海工订单金额、交付订单金额、手持订单金额同比分别增长57.1%、114.3%和24.2%,国际市场份额继续保持全球领先。
海洋外贸总体平稳。面对全球经济增长动能不足,贸易保护主义加剧以及地缘政治紧张等挑战,海洋对外贸易顶住压力展现韧性。自然资源部数据显示,今年一季度,海运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0.1%,海运贸易总体保持稳定发展。高端化、智能化、绿色化涉海产品出口增势较好,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出口在连续4年增长的基础上,一季度继续增长10.8%;风力发电机组出口同比增长43.2%。这表明在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下,我国涉海产品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和外贸韧性。
据全球最大船舶经纪公司Clarksons的数据显示,目前全球航运船队平均船龄已超14年,创2008年以来的最高水平,并且老化速度不断加快。此外,2024年国际海事组织IMO的碳强度指标(CII)政策以及欧盟的EU-ETS、Fuel-EU政策已经正式实施,这使船舶节能减排的需求变得愈发迫切。预计未来,新能源船的更替需求将持续扩大。中信证券预测,2024年至2034年间,新造船投资需求约为2.27万亿美元,平均每年新船订单需求将达到2064亿美元,其中约60%由船队更新需求推动。这将为我国海洋船舶制造企业带来更大发展空间。
近年来,多地强调发展高端航运服务业。其中,上海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,提高航运保险全球服务水平。展望未来,我国高端航运业发展前景广阔。以航运金融为例,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《2025—2030年中国航运金融行业全景调研及投资规划研究报告》显示,2025年,全球航运金融市场规模预计突破1.7万亿美元。其中,中国以1.5万亿元人民币规模占全球市场15%份额,年复合增长率达12%,远超欧美7%的增速。未来,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复苏、航运链条及后续产业链的加强,我国高端航运业有望迎来更多的发展机遇。
近年来,全球邮轮市场需求持续增加。国际邮轮协会发布的《2025年邮轮业现状报告》显示,2024年全球乘客量达3464万人次,较上年激增9.3%,与2019年相比增长16.5%,展现出邮轮业的强劲复苏势头与广阔的市场潜力。中国邮轮市场渗透率极低,增长潜力巨大。中银证券预计,未来我国邮轮运输市场规模有望超过200亿元。业内预测,从2026年起中国邮轮产业将进入第二个黄金发展十年。邮轮经济具备产业链长、带动性强、溢出范围广等特点,对全产业链带动作用明显。从产业链上游来看,我国大型邮轮建造能力可带动本土邮轮供应链体系发展,推动产业升级与经济增长;从产业链中下游来看,随着我国邮轮客运量不断提高和到访我国的国际邮轮数量的增加,将进一步刺激和带动旅游、休闲、餐饮、酒店等产业链发展。
我国风电装备在全球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,未来“出海”前景十分广阔。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发布的《中国风电发展路线》显示,我国深远海风能资源可开发量是近海的3至4倍。预计,“十五五”期间国内有望落地的深远海风电项目规模将达120至150GW,是“十四五”规划装机目标的2至3倍。从全球范围来看,据世界银行对115个海岸线国家的分析显示,在全球海上风电技术可开发容量中,有71%分布在较深水域。全球理事会预测,海上风电有望在近十年保持强势增长,新增装机量有望在2030年突破5000万千瓦,并在2032年有望达到4.47亿千瓦。
从国内形势来看,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是解决沿海地区资源与环境问题的重要突破口。近年来,国家发展改革委、自然资源部等部门统筹推进海水利用工作,沿海地区积极配置利用海水淡化水,并在资金支持、税收优惠和研发补贴等方面持续加大投入。未来,随着政策红利加速释放,海水淡化技术将持续创新。膜法海水淡化和热法海水淡化等主流技术将不断优化升级,纳米技术、生物技术和太阳能海水淡化等新兴技术也将逐步实现商业化,推动整个海水淡化行业的发展进程不断提速。